http://zgxbr.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成都跃起蛟龙工业港
[ 2009-8-13 14:57:00 | By: 天府名人 ]
 
 

在全国中小企业成片发展的业界,成都华侨开发区蛟龙工业港颇有名气。

初春二月,川西坝子处处是春的气息。记者出成都沿成温路西行16公里至文家场,顺工业港路牌标识,来到慕名已久的蛟龙。
  
眼前是整齐划一的道路,风格亮丽的厂房,配套完善的设施,绿化宜人的厂区,繁忙生产的场景,忙碌充实的员工,各得其所的村民。
 
我们在地处成都市青羊区文家乡大石桥村的蛟龙歇驻采访数日,蛟龙将两个没有想到留给记者——蛟龙自20006月开始建设,没有想到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已引进中小企业105家,其中90家已投入生产;没有想到蛟龙周边的村民受益蛟龙,认可蛟龙,离土不离港,日子挺不错。

蛟龙,从整合乡镇企业中跃出

20004月,文家乡大石桥村的村干部接待了一个前来谋求发展的投资者。

这个投资者看中本村土龙路边一家已经倒闭的乡镇企业,决定在这家乡镇企业的原址上重新建厂进行生产经营。当时村里谁也没有反对,因为投资者是在帮助村里收拾一个烂摊子。
  
这个投资者很快就建起了厂房,自己暂时用不完,想租给别的厂家。在报上一打广告,没想到不出三天就租了出去,租金还蛮不错。
 
一个新奇的构想在这个投资者的脑子里谋划起来:何不专建厂房,出租招商,做工业房地产?一旦决定,说干就干。这个投资者接下来陆续租下本厂旁边其他经营不善的乡镇企业,与当地村民签订协议,并联合香港京龙公司、广州汇龙公司,组成成都蛟龙工业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迅速投资,形成规模。
  
这个投资者,就是蛟龙总经理黄玉蛟先生。他的名字,伴随着他的果敢决策与行动,也与蛟龙一样出了名。
  
而今,蛟龙已建设厂房112座,面积达420000平方米;建成道路8条,总长6.5公里,形成顺畅快捷的交通网络;建成自来水厂一座,供水6000吨;铺设10KV供电专线一条,自建供电站6座;地下缆网、自来水管网、天然气管网和地下排污管网随工厂的建设同步到位;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建设,公交线路贯穿港区,相应配套建设全面实施。所有这些厂房基础设施建设蛟龙总投资3.4亿元。
入驻蛟龙,是理性的选择
  
在蛟龙采访,记者见到了香港妙卡集团成都妙卡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朝钦。
   2001
年公司准备在文家乡投资建厂的时候,了解到蛟龙这种出租厂房的经营模式,公司一盘算,入驻蛟龙,原计划建厂的上千万投入资金可以省了,企业报批蛟龙代办,基础设施蛟龙配套,更主要的是,2月份签约,5月份就可以入驻,6月就可以正式投产。时间就是金钱。选择蛟龙,错不了!说起当初的选择,这个精明的温州人娓娓道来。
    
黄玉蛟先生本人就是从中小企业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最清楚中小企业发展之初的苦衷与艰辛。本来资金就有限,买地建了厂房,可能就没有流动资金购入设备投入生产,跑手续,跑水电,都是麻烦事,不少中小企业就自生自灭在摇篮里面。
  
蛟龙做的就是企业最担心、最需要的事情。
  
企业需要什么功能、什么规模的厂房,蛟龙就按照企业的要求来修建厂房。
  
于是就有了蛟龙工业港里小到真空元器件研发的小厂房,大到汽车配件生产的钢架结构厂房。
  
企业需要供水、供电、供气、网络、排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蛟龙就超前规模、同步建设,厂房建到哪儿,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儿,水、电、气等能源耗用,蛟龙按照成本价格收龋企业需要绿化、保洁、治安等物业管理,蛟龙就组建保洁队、治安队,随时绿化浇水,清扫企业卫生,维持治安秩序,保持港容环境,让企业员工随时都有好的心情,叫企业内外随时保持好的形象。
  
企业需要一门心思搞经营,不为生产经营中纷繁复杂的审批手续所困扰,蛟龙就专门成立招商部,代为企业办理工商、税务、环保、卫生、公安、劳动用工等手续,企业不出门,办完所有事,蛟龙温暖如家。
  
目前,蛟龙除已引进的企业外,尚有20余家企业正排队等待入驻蛟龙。已基本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来自香港、美国、瑞典及国内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无污染的企业入驻港内。
 
这儿有蛟龙,我们不进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郊不少农民都想往城里去,做城里人,而蛟龙所在的文家乡大石桥村不少村民却不愿进城:我们这儿有蛟龙,靠日子有盼头,城里人说不定还没有我们这儿过得好呢!
  
短短三年多时间,蛟龙成功了。有人将蛟龙概括为一方营造,四方受益,即蛟龙工业港的建成和发展,带来了投资商和入驻企业的快速发展、周边村民的收入和当地政府的税收大幅增加。

  
正因为如此,盛市领导先后到蛟龙调研,对蛟龙自主投资、以商招商、成片开发、规模经营的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也正是因为此,全国各地前来蛟龙参观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称赞蛟龙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工业园提供了鲜活经验。
 
面对赞誉,蛟龙黄总有自豪与喜悦,但更多的还是思考与责任。 
                                
人民日报《时代潮》(2004 第七期)

 

 
  • 标签:本刊记者 郭成林 
  •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