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gxbr.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科技的“眼光”与“胸怀”
[ 2009-8-13 11:50:00 | By: 天府名人 ]
 
 

编者按 科技工作创新是有风险的。问题是工作创新敢不敢于冒风险?有没有冒风险的眼光与胸怀?这是我们今天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成都市武侯区委、区政府鼓励与支持科技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于为他们承担风险,甚至宽容失败,从而更加激发了科技部门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在成都市武侯区,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这种重视科技,切实依靠科技,支撑科技发展的力量。

有专家说,成都正在扮演中西部城市经济领跑的角色,而武侯区就在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武侯在成都有无数个第一: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4年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市第一,去年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全市第一,今年16月,专利申报量又创纪录达到1400多件,继续稳居全市第一,软环境测评连续3年全市第一,新办企业全市第一,人均财政收入全市第一……武侯区还创造了许多个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武侯创造了中国女鞋之都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的美誉;打造了享誉全国的科技一条街和以一条街为依托的IT界行业盛会成都国际电脑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被国务院命名为高科技文化区”……

武侯何以获得这么多的光环?记者在采访中试图找到答案。

科技一条街奇怪的挂牌仪式

199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成都市西南面磨子桥一条街上,有六七个人手里拿着5块牌子,他们趁黑夜人流稀少时,悄悄在这条街的4个口子各挂上一块牌子,上书5个大字:科技一条街。时至今日,这几块牌子已换成了金字招牌。当记者采访问及当年挂牌人,至今仍在武侯区科技局工作的胡小林记忆犹新:当年市上城管管得很严,不准乱贴乱挂。如果写报告申请,也不一定能批准。所以我们采取了这种方式。不过,我们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后来也得到了市相关部门的认可。

武侯区科技局的同志没有想到,当年他们的这一举动,加上后来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磨子桥一条街成了中西部IT产业、商家云集最多,辐射最广,影响最大闻名于世的科技一条街,被称为北有中关村,南有磨子桥2005年,这条街被中国步行街商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如今这条街上云集的商家达3200余家,每天IT产业销售额高达700万元。

也是这条街。1998年,武侯区科技局提出举办一个电脑节,组织万人千机学电脑。那时,电脑普及有限,一下组织1000台电脑,让一万名青少年在电脑节上比武,许多人感到难以办到。但这一提议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强有力的支持。最终电脑节在当年8月如期举行。电脑节人流如潮,1000台电脑一字排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争相上  机学习竞技。也就在这届电脑节上,英特尔公司的总裁贝瑞特,被成都青少年学习电脑的热情深深打动。随后决定在成都投资建厂,成为世界500强至今在成都最大的投资商。如今,成都国际电脑节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武侯区、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当说起这些成绩,武侯科技局的同志总是把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归结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科技眼光科技胸怀。他们说:当年如果没有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 持,说不定我们也就不敢到街上去挂牌子了。电脑节如果没有区委、区政府作后盾,也不可能办好。

科技投入,扳着指头算

2006年,武侯区的科技三项经费,创纪录达到1510万元,今年更是达到1800万元。在成都市各区(市)县中名列前茅。科技局长邓旭说:这些经费每一分都实实在在,都要经科技局签字同意,才能划拨投入。在这点上,科技局非常

科技投入,一直是武侯区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优先策略

 1992年,武侯区的财政收入并不富裕,但是仍要挤出达200万元的科技经费给科技局,完全信任和放手让科技局支配。科技局有了这些钱,掰着指头算,如何扶持科技企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拿成都府天新材料科技公司来说吧,1992年,该公司的创办人蓝亭是一名电视主持人。他发现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后可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于是辞去主持人职务,自筹资金转化这一成果。由于前期投入太大,自筹资金很快用光。就在这时,武侯区科技局雪中送炭,给这项成果送来转化资金20万元无息借款,之后又资助了20万元。府天公司很快渡过了难关,不到一年,产品开发成功,广泛应用于武钢、攀钢、重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全替代了进口。至今府天公司已累计上缴税收超过1000万元,是科技局当年扶持资金的几十倍。

科技服务,大力营造环境

武侯区地处成都西南面,区内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诸多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这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到武侯区落户开发转化,并率先在成都乃至四川创建了规模达26000m2的科技孵化器。199912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成立了四川大学科技园200011月,武侯区委、区政府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对川大科技园科技型企业的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为了更及时有效地加强与川大的沟通,2003年元月,武侯区专门成立了四川大学联络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与川大联系。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同志说:我们对川大的工作就是两个字服务。服务好了,川大的同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就做好了!已在联络办工作多年的张永主任说了一段很有感触的话:联络办成立之初,我们去川大找有关部门联系,人家不理解,认为我们多事。经过我们长期的协调服务,慢慢的他们认识到,我们还是能为他们帮助解决许多问题的,诸如老师户口、子女入学、企业申报等等。经过长期的服务,加上区里的政策,现在川大的许多科技成果,都愿意拿到武侯区来转化,他们觉得这里转化软环境好,服务又周到。智胜公司就是一例。2004年,川大智胜公司迁入武侯科技园,由于迅速解决了扩展基地、办公场地等问题,使其业务得到大规模提升。2006年,智胜公司年产值一举突破亿元,成为武侯区的纳税大户。像智胜公司这样近两年在武侯落户的还有华西药业、彩虹电器、康特网络、神州数码等,成为支撑武侯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

免费培训,提升企业远大志向

杨梦,成都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女强人。近年来,所在的四川省东方惠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武侯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加上自身的努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转型等方面得以不断规范,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有很大突破,从省、市、区政府捧回6项科技进步奖。采访时,杨总告诉记者,企业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武侯区委、区政府对企业家的智力扶持。

武侯区民营企业数量多年居全省、全市之首。经记者采访得知:此前,很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品牌、名牌寥寥。企业的老总们满足于小打小闹,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对此,武侯区委、区政府为了推进全区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决定由区上出资给辖区内的大中型企业老板充电,提升企业老总们的远大志向管理能力。从2003年开始,区里拨出专款,与四川大学联系,举办MBA“精品班,选派民营科技型企业、以后又扩展到其他行业的老总到四川大学等高校去深造。该班全脱产学习,学制为一年。到2006年,区里已选派了170多名老总到高校读工商管理,每人补贴的学费就达6000多元,总计已花了100多万元。

科技眼光科技胸怀就是生产力

正是武侯区委、区政府远大的科技眼光与宽广的科技胸怀,敢于在科技上投入,敢于让科技部门的同志放手一搏,甚至敢于做赔本的买卖,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从而赢得了科技的强劲发展,赢得了科技对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支撑。2006年,武侯区一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1/3强。到今年6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4家,继续居全市第一。全区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去年全区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31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4项、市级52项,一个区能实施如此多的科技计划项目,实在难能可贵。2006年,武侯区内企事业单位,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达2300件,占成都市的25.33%,授权专利数1539件,占成都市授权量的29.98%,居全市第一位。去年全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近几年均增长14.2%,财政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37%,人均财政收入连续几年均列全市第一位。

去年1218日,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在区党代会上谈到武侯区未来几年发展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全区的科研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武侯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